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1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一次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象灾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海义  杨书运 《高原气象》2012,31(3):723-730
利用NOAA和NCDC原始资料,诊断分析了2007—2008年一次冬季大规模冰冻雨雪灾害天气,重点讨论了各地的阻塞高压(下称阻高)与这次灾害性天气产生原因之间的联系,并通过Rossby波的传播和发展对阻高的影响,分析了阻高产生的原因及在这次天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高和鄂霍次克海阻高的共同作用,阻挡了来自极地冷气流的大股南下,使得来自北方的小股冷空气被阻高分离,南支气流南下与来自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交汇,造成降温和持续性降雪,而随着冷平流的输入使阻高原地崩溃,东欧暖平流使阻高西侧新生高压脊发展成新的阻高。北美阻高随着地形作用也导致2007年底美国大部分地区和加拿大东部地区遭受暴风雪的袭击。Rossby波的传播与演变促使了阻高的形成,极涡南移过程中也造成这些地区的大雪和暴雪,阻高的调整(崩溃和重建)导致强冷空气的爆发。  相似文献   
42.
2008年初持续雨雪灾害过程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地面实况资料与长沙单站探空等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初发生在湖南的低温、雨雪、冻雨灾害天气过程的影响实况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高纬阻高的建立、崩溃、重建导致其前部的鄂霍茨克海低涡不断引导冷空气南下,是产生低温、雨雪、冻雨的大气环流背景;南支锋区上强盛的西南气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与北支锋区上南下的冷空气结合时,出现了持续的冻雨,当冻雨形成后逆温的强弱、融化层厚度及暖层温度高低、冷却层厚度、700 hPa西南气流强弱、日平均气温与日雨量的变化都与冻雨厚度变化密切相关;当高空南支有低槽分裂东移,中低层西南大风核上强烈的水汽辐合与阻高崩溃横槽转竖带来的冷空气共同作用影响时,为南方大范围暴雪过程提供了动力、水汽和凝结条件.  相似文献   
43.
利用NCEP-DOE AMIP-Ⅱ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海表温度资料以及全国160站降水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夏季大西洋Niň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夏季大西洋Niňo是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的第一EOF模态,其方差贡献率为33.7%,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当夏季大西洋Niňo处于暖位相时,对流层低层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明显的异常反气旋,受其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位置西伸,中国华南地区出现显著的西南风异常,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水汽向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输送,使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降水增多,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则受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控制,不利于降水发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4.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first two principal mode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mid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east China(NEC) and their associate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It is shown that the first principal mode exhibits the largest amount of variability in precipitation over the south of NEC(referred to as the south mode), whereas the second principal mode behaves with the greatest precipitation anomaly over the north of NEC(referred to as the north mode). Further findings reveal that, through modulating moisture transportation and upper-and lower-troposphere divergence circulation as well as vertical movement over NEC, the anomalous northwestern Pacific anticyclone and the anticyclone centered over northern NEC exert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n the south and north modes,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it is quantitatively estimated that water vapor across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NEC dominates the moisture budget for the south mode, while the north mod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moisture through NEC's north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 Furthermore, the north(south) mod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meridional shift) of the East Asian westerly jet.  相似文献   
45.
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及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0,58(4):500-512
文中在回顾有关副热带高压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传统的观念在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下沉运动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热带加热异常与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关系、副热带高压与其周边系统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并根据近期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给出新的认识。最后文中展望了在副热带高压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深入的几个方面 :不同纬度相互作用、青藏高原的作用、时间尺度 -内部动力过程和外界强迫的相对重要性、非线性过程和角动量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46.
Four observed blocking anticyclon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re investigated.Analyses show that there exist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time-mean quasi-geostrophic potential vorticity(PV) low in 300 hPa within blocking areas.In two Pacific blocking cases,the PV advection by time-mean flow tends to flow the PV low to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blocking highs,and thus is benefici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blockings'strength.The transfer by transient eddies acts to balance the effect of the time-mean flow.In the Atlantic and Alaska blocking cases,however,the advection of mean flow tends to flow the PV low eastward.The PV transfer by transient eddies acts to flow potential vorticity low to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blocking ridges and also to balance the time-mean flow's effect.Thus,in the latter two cases,it is the transfer by the transient eddies that acts to maintain the blockings.  相似文献   
47.
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与东亚大气低频振荡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42  
陆尔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6,54(6):730-736
本文分析了1991年江淮特大暴雨期间东亚大气低频振荡活动。从低频振荡特征看,江淮雨量和东亚风场中低频振荡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风场的振荡周期具有显著的地域和频域分布特征。从低频波的传播看,这一梅雨过程的两个异常阶段(5月下半月和7月上半月),东亚风场低频波的水平传播方向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分析指出,低纬地区低频波虽有不同传播方向,但都将暖湿空气以低频形式输送到江淮以南,它与北侧的低频冷空气在江淮地区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该地区以低频形式出现的3场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48.
在LG型偶极子近共振条件下,获得了一个高阶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并用此方程来描述缓慢移动的包络Rossby孤立子与双地形相互作用。数值结果表明,在LG型偶极子近共振条件下,在弱西风气流中,当一个弱包络孤立子位于地形槽区时,包络Rossby孤立子可以通过近共振强迫而放大,并产生振荡现象然而长时间过后这个孤立子将破裂并激发一系列向西传播的小振幅波。在一定时间后,强迫孤立子除了东传外还存在一个缓慢的西传。同时,强迫包络Rossby孤立子的瞬时流场与观测到的Ω型阻高和偶极子的形成、维持和崩溃过程类似。除此之外,孤立子扰动理论被用来研究双波地形在Ω型阻高和偶极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孤立子的强迫过程中,由于高阶项的存在,孤立子的群速度和相速趋于相等,以致于阻塞包络与载波在某个时刻锁相,在这种情况下,阻塞的产生是强迫包络孤立子从频散向非频散的转换过程,而在阻塞崩溃期间则相反。因此包络孤立子与地形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阻塞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9.
青藏高原表面过程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数值试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IAP/LASGGOALS气候模式设计了两组敏感性试验,分别考察青藏高原表面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感热输送显著增强了高原近地层气柱中正涡度的制造和气旋性环流,同时增强了高原上空气柱高层的负涡度制造和反气旋性环流.另一方面,高原表面摩擦拖曳虽然使得低层的辐合略有增加,但施加给整层气柱以反气旋性涡度.因而高原表面的感热输送和表面摩擦拖曳对夏季青藏高压都有增强的作用.表面摩擦拖曳对上空环流的影响随着高度升高而减弱,而表面感热输送引起的高层负涡度的增加与低层正涡度的增加在数值上相当甚至更大.  相似文献   
50.
用自由模对1998年夏季阻塞形势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签于大气自由模和阻塞高压的重要性 ,首先简要介绍阻塞高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及 1998年夏季 5 0 0hPa异常环流场 ;然后利用 2 1波菱形截断的谱方法求出无粘性、无强迫正压涡度方程的自由解 ,即和实际大气流场十分接近的大气自由模 ,并讨论其特征 ;最后利用大气自由模的特征诊断分析了实际大气的环流特征 ,并重点用其分析了 1998年夏季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结果表明大气自由模能很好地反映大气环流大尺度特征 ,而略去了中、小尺度涡旋 ;大气自由模的流场和绝对涡度场之间的散点图反映了 (q ,Ψ )的函数关系是分段线性或非线性的 ,尽管实际流场与绝对涡度场之间的点阵图反映两者之间成不同斜率的线性函数关系 ,但点阵比较发散 ,不能突出某些重要系统 ;1998年夏季实际大气自由模态突出了大气环流的重要特征 ,例如 ,越赤道气流、西风急流、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及两极的边界效应等 ;通过自由模态的特征可以识别出纬向流及阻塞高压的持续异常 ,利用自由模的稳定性判断阻塞高压的稳定性 ,不稳定模态可以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 ,且由于这些不稳定的模存在 ,才使 1998年 6月中旬到下旬的中高纬阻塞高压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